您好,欢迎来到化工新城 您当前所在的页面: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湖北日报: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顺利投产 湖北冲刺中国化工极



图为:昨日,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顺利投产。(记者 张朋 本报视界网 付松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江萌、余瑾毅、通讯员陈汉华)38载良久等待,湖北“大乙烯”梦圆。昨日,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生产出合格产品。这标志着武汉乙烯工厂12日正式投料后,全面投产成功。

从盼乙烯、迎乙烯至乙烯投产,回顾往昔,期待、黯然、喜悦,多种滋味浮上心头。

1975年,武汉首次加入乙烯争夺战。彼时,受技术所限,我国乙烯严重缺乏,大量依赖进口。各省争夺战中,沿海地区赢得先机,武汉落选。

上世纪80年代初,乙烯工程国产化启幕之际,武汉再次争取。因原油缺乏,市场狭小,武汉含泪作别乙烯。

进入21世纪,中部崛起号角吹起,武汉当仁不让,迎回乙烯。

2007年,乙烯奠基。该项目位于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南端、武汉东北部化工新城内,总投资165.63亿元,投资规模仅次于武钢、神龙汽车。它是中部地区最大的乙烯项目,改写了乙烯沿海沿疆分布的中国化工布局。

投产后,该项目年产60万吨聚乙烯、40万吨聚丙烯以及氢气、裂解汽油等20多个品种,计230万吨石化产品,预计年产值230亿元。乙烯号称“石化之母”,对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下游产业的价值带动比是1:6。照此推算,至少可拉动1300多亿元产值,聚起石化、化工物流和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托举湖北成为化工强省。

依托乙烯,武汉放飞更大梦想。武汉化工区未来将大扩容,形成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能力,助推我省成为中部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湖北梦圆“大乙烯”

图为:新建成的乙烯环保设施——全密闭环保煤仓。

图为:武汉80万吨乙烯装置。

中部崛起“新引擎”

中国石化决定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投下乙烯的“种子”。2007年12月18日,中国石化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开工建设。

经过数万大军的共同努力,2013年8月14号,武汉乙烯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中部地区没有“大乙烯”的历史。

目前,长江南岸,方圆三公里的厂区内,一座座铁塔巍峨高耸,一条条管道纵横密布,一个个巨大储罐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工厂矗立在江城人民面前,展现了现代工业之美,圆了中部地区的乙烯梦。

改变全国乙烯布局 填补中部行业空白

乙烯是现代化工业之母。上乙烯,上大乙烯,是湖北省武汉市的夙愿。

在中国石化和湖北省、武汉市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元月,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包括武汉乙烯项目在内的我国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武汉80万吨/年乙烯工程成为“十一五”时期国家在中部地区布局的唯一大型石油化工项目。

根据专家测算,大乙烯项目对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至少是1:6,武汉乙烯年生产20多种化工产品,将直接带来230多亿元的销售额。也就是说,武汉乙烯项目将至少为下游产业带来1200多亿元的产值,同时解决10万人的就业问题。


图为:外国专家和我们在一起。

图为:质检人员检查质量。

产业配套上规模 化工新城已然形成


     武汉80万吨乙烯是目前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乙烯项目。该工程的建成,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优化中国石化产业布局,提高石化产业整体实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80万吨乙烯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上游炼油规模的提升和下游产业的延伸发展,武汉石化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500亿元左右,成为武汉“工业倍增”的重要支撑。而伴随着80万吨乙烯项目建成和投产,武汉化工产业也在跑步进入全国第一集团,武汉也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石化基地,武汉在全国石化工业版图中的地位将得到历史性提升。而围绕乙烯项目,武汉化工新城正在形成产业聚集和配套的高潮,已有40多家企业有意落户,吸引投资超过百亿元。

“三机”自主研发 乙烯有颗“中国心”

武汉乙烯跳动着一颗“中国心”。

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制冷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简称“乙烯三机”,是武汉乙烯龙头装置的“心脏”设备。武汉乙烯不仅首次应用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成套工艺技术,而且首次实现了“乙烯三机”在同一套装置上的全部国产化。

乙烯成套工艺技术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我国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有着20多年乙烯生产管理经验、武汉乙烯烯烃分部副经理鲁卫国说,乙烯成套工艺技术是石化产业技术含量最高、最为复杂的技术之一,攻关成功十分不易。

为确保这套乙烯工艺技术首次应用成功,中国石化举全局之力,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工艺包的安全性、可靠性,解决应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派出专家团队,帮助武汉乙烯培训人员,指导开工。专家们始终和开工人员一起在现场工作,及时解决试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武汉乙烯的投产成功,创造了我国大型乙烯项目全面国产化的历史。



图为:乙烯中央控制室全景。

图为:工作人员现场采样。

环保企业“新标杆”

去过武汉乙烯的人,都会被一个直径80米,高42.6米的蓝色圆球建筑所吸引,但没有几个人能猜得出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当工作人员解释说它是可存储9万吨煤全封闭式的煤仓时,大家才恍然大悟。“燃煤不是露天存放吗?最多不就是加个顶棚吗?”许多人不禁问道。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煤尘污染,武汉乙烯多投资5000万元建设全封闭煤仓。一条全封闭的空中走廊,将煤从停靠在江边的运输船上“不见光”地自动送入煤仓。

建设全封闭煤仓,仅仅是武汉乙烯践行绿色低碳、强化安全环保的缩影。据悉,武汉乙烯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投资分别达到10亿元和14亿元,这也是该项目除主体设备外最大的一笔投入。

废气回收利用 高高的火炬不见了

高耸入云的火炬,是炼化企业的标志。可在武汉乙烯,却不见了高高的火炬,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地面火炬。

工作人员把记者带到高压火炬区,长长的围板后,一排排近两米高的钢管整齐排列,被围在18米高的围堰内。近距离观察,每个钢管上都有一个花瓣式的火嘴,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家用燃气灶,又像一朵朵绽放的钢铁莲花。火嘴是处理废气的重要装置——地面火炬,目的是让燃烧达到最充分。

据悉,地面火炬造价是普通火炬造价的2倍,武汉乙烯是国内为数不多使用地面火炬的企业之一。“这些火炬平时是不开的,所有能回收的烟气我们都进行了回收再利用,只有当生产异常、回收系统无法处置时,这些火炬才会被点燃。”工作人员介绍说。

废水循环使用 一滴污水不外泄

乙烯是用水大户,但武汉乙烯生产用水,75%将被回收循环利用。少量排放的水,经处理后,COD(化学耗氧量)含量比国家一级水标准还高。“我们将在污水处理场末端水池里养鱼。”武汉石化副总经理鹿令义信心满满地说。

雨水也要经检测后排放。针对武汉地区雨水较多的特点,武汉乙烯设置了雨污分流系统,即碰上大雨,操作人员会及时将雨水切入污水处理系统,避免将装置地面可能有的油污带入,直到雨水检测合格才排出厂区。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厂区也设有事故应急池、雨水储存监护池,可确保污染排水全部收集,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极端状态下,一滴污水也不会外泄。包括消防水在内的污水将全部被导入一个容积为5万立方米的污水应急池存放。同时,为保证地下水的安全,武汉乙烯斥资1000多万,在所有液体产品装卸平台地下1米多深处,做了专门的垫层,防止液体产品渗入地下。“本工程对大气、地表水、声环境、土壤、地下水和农作物的影响均可达到当地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或相应的标准。”国家环保部对武汉乙烯的环保做了如此评价。

油质提升 天空更蓝

“大食量”激发石化炼能翻倍

湖北日报讯 (记者余瑾毅、江萌)“乙烯巨人”口粮何来?为喂饱乙烯,武汉石化炼油能力6年翻一倍,炼油能力从400万吨/年跃升至800万吨/年。

据介绍,乙烯最主要的“口粮”——石脑油是从炼制原油中获得。

武汉石化副总工程师刘百强介绍,按通常配置算,80万吨/年乙烯应有1500万吨/年炼油项目匹配。2007年武汉乙烯工程开工时,毗邻的武汉石化工厂炼油能力仅400万吨/年。

为解决乙烯口粮,上游武汉石化炼能空间骤然增大。2007年起,武汉石化开始炼油改造,至乙烯投料开工前两个月,炼油能力提升至800万吨/年,带动的税收将达到百亿元,比原来增加1倍。如今,改造后的炼油项目,每年可以为乙烯项目提供石脑油、丙烷等各类“口粮”236万吨。

刘百强说,不仅乙烯可以吃饱,炼能扩大还有益于周边省份油料供应和空气质量。

武汉石化每年柴油产量将增加100万吨,增幅近一倍。航空煤油将从20万吨增至50万吨,除了满足武汉天河机场外,还可以供应宜昌、重庆。

油品品质也提升。7月1日起,由武汉石化生产的国3标准的柴油将在武汉市场上逐渐替代国2柴油,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硫减少70%。

10月起,武汉石化将生产国4标准汽油,国4汽油与国2、国3汽油相比,含硫量由0.015毫克/千克下降到0.005毫克/千克左右,苯含量、烯烃含量、锰含量等污染物指标也进一步降低。


图为:昨日,乙烯化验中心工作人员对首批产品样品进行检测,样品检测合格标志着乙烯成功投产。

图为:高密度聚乙烯粉料成功产出,操作工正在采样。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朋 实习生 孙颖 本报视界网 付松 摄)

记者 余瑾毅 江萌 通讯员 陈汉华

阳逻长江大桥南岸西侧,乙烯塔巍峨矗立,直冲云霄。

庞大的武汉乙烯工厂内管道密如蛛网,这个“石油王国”的厂区内管道长1524公里,超过武汉到北京的距离。

武汉石化副总经理鹿令义说,对乙烯厂而言,头等大事不是赚钱,而是安全。

乙烯厂区遍布各式罐体、管廊,内有气体、液体化工原料,密封稍有丝毫缺漏,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从去年底乙烯项目建成交付到12日投料、13日检测生产出合格产品,半年间“乙烯巨人”每天都重复着一件事:接受气体密封“体检”。

烯烃分部员工吴井峰是刚从乙烯项目众多“体检医生”涌现出的顶尖高手,从上千公里的管道中,他硬是找出2毫米安全隐患。

每天,吴井峰都要查丙烯存储球罐和原料管廊的漏点。5月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将肥皂水喷洒在球罐和管廊的连接件法兰上,打亮手电,紧盯法兰表面可有气泡。“有气泡就是有漏点,需要重新密封,”他说。

一分钟、两分钟过去,吴井峰的眼睛已经盯得发花,也没发现气泡。吴井峰并没有收工,他说,这会儿不冒泡,不意味着气密完好,一片法兰,应该盯5分钟。他眨眨眼,眯起一只眼睛继续盯着法兰,终于,他发现了一个直径仅有约2毫米的气泡。

按照通常的整改要求,解决漏点要么紧螺栓,要么加垫片,但吴井峰继续检查发现,这片法兰密封面有两个凸面,而非操作规范中“凹凸面”。吴井峰初步认定,法兰安装错误。

吴井峰及时上报设备员、施工单位,相关单位随后更换法兰。乙烯项目部说,这“2毫米”隐患在球罐主体装置,极难发现。若未被发现,丙烯将泄漏,遇到火源,或会导致火灾、爆炸。若开工后再整改,不仅要转运丙烯,部分生产线或要停运,带来巨大损失。

半年来,靠着火眼金睛,吴井峰和同事们检出了阀门内漏、管道焊接处有“沙眼”等隐患,确保乙烯巨人健康地担起千亿元产业重担。

乙烯大扩军,千万吨“食量”待消化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江萌 余瑾毅

昨日,我国中部最大的乙烯工厂——武汉年产80万吨乙烯项目宣布投产成功。这片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巨无霸”工厂运行,宣告着中国中部乙烯行业狂飙突进时代的来临。

产能裂变,预计3年新增千万吨

从2001年中国入世,到2011年,10年来我国乙烯产能从世界第7位跃居第2位,产能增长了2.23倍,世所罕见。

更让人惊讶的纪录将在“十二五”书写。“十一五”期间,中国三大石油巨头在全国化工布局骤然加快,项目陆续在近一二年内开花结果,乙烯产能将迎来新一轮扩张期。

去年10月,中石油大庆石化新建年产60万吨乙烯、抚顺石化80万吨乙烯相继投产。中石油四川彭州石化、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湛江中科炼化等更多乙烯项目将在2015年前面世,有的项目乙烯年产能甚至高达100多万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我国乙烯产量为1487万吨。但随着武汉、四川彭州、惠州等多地乙烯新建、扩建,按乙烯行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2700万吨,即在未来3年内我国将新增1000多万吨产能。产能比“十二五”初期扩大近一倍,增速相当于本世纪头10年我国乙烯扩产速度的3倍。

中国乙烯出口甚少,国内胃口如何消化迅速膨胀的产能?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副院长郭嘉教授介绍,国内乙烯需求量增长速度远不如产能扩张快,但乙烯是化工之母,可延伸至下游生产塑料、橡胶、化纤等多种产品。一项统计,若将下游消费折算成乙烯,中国去年乙烯消费量可达3190万吨。“目前乙烯产能虽大扩张,但满足内需还有一定空间。”

内外夹击,乙烯业风云变幻

尽管还有需求空间,但放眼世界,产能一味求大并不乐观。

包括武汉在内的国内大多数乙烯厂“口粮”主要是由原油炼制出的石脑油。石脑油占乙烯成本的六七成,油价高低直接决定乙烯产品价格。

但严峻的时期或将来临,传统乙烯厂将面临来自国外进口和国内替代技术的双重挑战。

从进口看,原油价格占尽优势的中东国家正与中国一样进行乙烯大规模扩张,并有望超过欧洲跃居世界乙烯产业第三位。从2004年起,我国就启动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包括中东6国)自由贸易区谈判,在“十二五”期内或达成协议。有专家称,不久的将来,中东低价的乙烯下游产品很可能对我国带来巨大冲击。

另一冲击来自世界最大的乙烯生产国——美国。随着该国丰富页岩气的开发,从中提取炼制乙烯的成本大为降低,一批乙烯改扩建项目开始实施。郭嘉教授认为,虽然该国乙烯出口大部分面向拉美,但凭借价格优势出口中国并非难事。

此外,国内乙烯制造技术的变革也让传统乙烯厂头痛。2010年起,神华集团、中原石化打破“吃进”石脑油,吐出乙烯的原料模式,改用煤炭为原料生产乙烯。化工专家估算,我国煤炭储量大、价格低于原油,同样生产一吨乙烯,以煤炭为原料要便宜近1000元。

多因素掣肘,让乙烯价格近年鲜有惊人表现。其他化工产品价格不断上升,但国际乙烯价格基本稳定在1200美元/吨—1400美元/吨。

跳出价格战,转型“技术范”

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副总经理鹿令义介绍,一方面全国乙烯行业未来3年产能猛增上千万吨,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外来进口和技术挑战。瞄准国内一流乙烯厂的武汉乙烯项目必须未雨绸缪,既要苦练内功节能降耗,又要拓展高附加值产品,争取摆脱低水平竞争。

他说,“原来,国内一个中等规模的乙烯厂用工都在两三千人,但武汉乙烯用人几经压减,定员只有995人。光此一项,一年要节约成本上亿元,堪比世界一流的乙烯厂。”

更大的发展空间是眼光向“下”。郭嘉教授说,生产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大路货,没有原料成本优势,竞争力弱。但国内乙烯下游的高档橡胶、化纤等还存在巨大的空间。“我去参观国内宝马车厂,其内饰用的化纤原料竟仍要进口,国内乙烯厂还没有供应这种高端化工原料。”

他建议,武汉乙烯厂应该大力生产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比如替代钢铁的高端塑料、高性能航空用乙丙橡胶以及其他精细化工原料,跳出传统价格战,转型主打技术战。


X关闭
X关闭